内容详情

当前位置: 首页>>课程资源>>教学设计>>正文

2-地壳

  点击:[]

《自然地理学》教案设计五(2学时)

第二章第一节矿物与岩石

一、教学内容

1. 矿物的性质与概念

2. 岩浆岩的组成与性质

3. 沉积岩的组成与性质

4. 变质岩的组成与性质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知识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地球/地壳物质组成特征;要求学生认识矿物的光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及其应用。

2.能力目标

要求学生在野外能根据岩石的性质和特征来进行正确的识别,对岩石的类型和特征应牢记在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常见矿物的识别

2.教学难点

沉积岩与岩浆岩的特征及其鉴别方法

四、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课堂讲解、实验观察

五、教学过程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组成地壳的岩石有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三大类,属于岩石学的研究范畴。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矿物一般有造岩矿物、矿石矿物之分。矿物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元素有主量元素、微量元素之分,另外还有造岩元素、生物元素、放射性元素、重金属元素、轻元素等不同类别。属于地球化学的研究范畴。

(一)地壳中的元素

A 组成地壳的主量元素

B 微量元素

人体中的元素有60多种,其丰度曲线与地壳丰度曲线惊人地相似,说明人的生活与地质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二)地壳中的常见矿物

1、矿物的概念

矿物是由一种或若干种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中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是构成岩石或地壳的基本单元。

2、矿物形态

矿物形态指固体的外部产出状态。其成因由矿物内部结构、化学成分和生成环境影响。

矿物形态包括单体形态和集合体形态。

(1)单体形态

(2)集合体形态:多个单体聚集在一起形成的整体。

3、矿物的种类

4、矿物的性质特征

A 化学性质

B)光学性质

C)矿物的力学性质

D)其它性质

导热性 导电性 磁性 放射性 溶解度等

4、力学性质

5、常见的造岩矿物( rock-forming minerals

石英 SiO2(quartz)

长石M[AlSi3O8] M=K Na Ca (feldspar)

云母(Mica

普通辉石(Augite

橄榄石(Mg,Fe2[SiO4] ( Olivine)

6、常见的矿石矿物

黄铁矿(Fe2S (Pyrite)

方铅矿(PbS) (Galena)

闪锌矿(ZnS) (Sphalerite)

方解石(CaCO3) (Calite)

7、矿物的用途(五句话)

① 矿物资源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材料。现代工业,国防、交通、运输、水电工程、电信产业、建筑工程等离不开矿产资源的利用。

② 矿物可以用作装饰,具有收藏保存价值。

③ 特殊矿物具有特殊的作用。

④ 日常生活离不开矿物资源的利用。

⑤ 合理开发利用矿物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任务。

二、地壳中的岩石

地壳上发育的岩石有三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A 岩浆岩(Magmatic rock Magmatites)

一般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之分。

(一)岩浆

(二)岩浆岩的成分

化学成分

矿物成分

(三)岩浆岩的产状、结构和构造

表3-3 岩浆岩的产状特征

 

 

侵入岩

岩基

面积达100以上的大规模侵入体。

岩盆床

与围岩层理平行,延伸上数千米或数百米的板状或层状侵入体。

岩盆

中部下凹,周边凸起呈盆状的侵入体。

岩盖

底部平而顶部凸起,与围岩成层方向平行的侵入体。

岩鞍

定位于褶皱鞍部的侵入体。

岩株

树干状不整合侵入的岩体。

岩脉

狭长形的侵入体,切割围岩的层理。

岩瘤

呈瘤状的侵入体。

捕体

岩浆上侵过程中获的围岩碎块,大小不一,多见于岩体边缘。

 

 

火山岩

火山锥

火山岩在火山口堆积成锥状的堆积体

火山口

深部岩浆喷出地表时的出口

火山颈

火山喷发时岩浆喷出的通道

熔岩流

从火山口或裂隙中流出的岩浆流,冷却形成熔岩流

熔岩被

从火山口或裂隙中流出的岩浆流,冷却形成的大面积熔岩流

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颗粒之间相互关系

构造: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围岩之间的分布与空间排列。它与结构的区别在于结构是矿物之间的特征,而构造是矿物集合体之间的特征。

5-1岩浆岩的构造

常见结构

基本特征

块状结构

岩石中矿物成分布均一,无一定方向排列,是分布最多的构造

斑杂构造

岩石中矿物结构、成分不均匀,在不同部位分别聚集。捕虏体和析离体

流纹结构

岩浆因流动使不同颜色条纹定向排列

气孔结构

杏仁结构

岩浆中气体喷出迅速冷却保留气孔

气孔后来被物质填充呈杏仁状

 

 

(四)岩浆岩的类型

根据岩石中SiO2的含量将岩浆岩分为: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等岩石类型。各类岩石的分类依据、岩石矿物组成、产状特征及物理性质等总结如表3-4

3-4岩浆岩的分类原则和分类表

第 1 条  

超基性岩

基性岩

中性岩

酸性岩

SiO2

<45%

45%-52%

52%-65%

>65%

主要矿物

橄榄石辉石

角闪石

钙长石、辉石

角闪石

中长石

碱性长石

石英 钾长石 钠长石 黑云母

角闪石、

黑云母

喷出岩

岩流、岩被、斑状或隐晶质结构,

气孔、杏仁、流纹构造

科马提岩

玄武岩

安山岩

粗面岩

流纹岩

浅成岩

斑状、细粒或隐晶质结构

少见

辉绿岩

闪长玢岩

正长斑岩

花岗斑岩

深成岩

全晶质、粗粒或似斑状结构

橄榄岩

辉石岩

辉长岩

闪长岩

正长岩

花岗岩

 

(五)地理意义:

提供矿产资源(火山作用另讲)

提供建筑材料 是形成地壳的主要成分

B 沉积岩 (Sedomentary rock)

沉积岩是在常温常压下,经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种火山作用形成的物质经过搬运 沉积和石化作用而形成的(地质体)岩石。常分布在地表或地表以下不太深的地方。

石化作用或称固结作用主要有如下几种机理:

压固作用:由沉积物及其上覆沉积物的重量,使沉积物中的水分被挤出,沉积物空隙减少,变小,沉积物变硬。如红薯粉的沉淀。可能是等体积不等质量也可能是既不等体积又不等质量。

胶结作用:其他物质充填到碎屑沉积物的颗粒空隙中,把不同的碎屑颗粒胶结到一起,胶结物通常是SiC2 、Fe2O3 、nH2O 、CaCO3 等胶体物质。

 重结晶作用:由于沉积环境变化,如沉积后脱离大气,进入或有含矿物质的水进入到沉积物覆盖下的环境中未结晶或结晶微细的碎屑物质颗粒重新结晶或晶粒长大变粗,从而使碎屑矿物紧密嵌合。主要发生于化学沉积(如CaCO3)和生物化学沉积环境中。

新生矿物形成:沉积物中不稳定矿物溶解或发生化学变化。导致化学成分重新组合,发生反应生成新矿物。新矿物的形成,更加固结沉积碎屑。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二) 沉积岩的特征。

(a) 矿物组成特殊:

— 常见有石英,白云母、粘土矿物、长石、方解石、白云石、石膏、赤铁矿、玉髓等。

— 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等火成岩中常见矿物,在沉积岩中少见。

— 粘土矿物、方解石、白云石、石膏、硬石膏等岩浆岩中少见的矿物在沉积岩总相当普遍。

(b) 碎屑沉积发育碎屑结构,碎屑颗粒有磨圆,分选等特征。

(c) 化学沉积发育晶质结构。

(d) 发育有层理波痕泥裂印模化石等原生沉积构造。

 

(三) 主要类型:

(a) 碎屑岩:母岩经风化搬运再沉积胶结而形成的岩石

常有:角砾岩砾岩:搬运距离短成分混杂分选差(>2 mm)

砂岩:具有砂状结构:

粗砂岩:粒径(2-5mm)

中砂岩:粒径 (0.5-0.25 mm)

细砂岩:粒径 (0.25-0.05 mm)

粉砂岩:具有粉砂状结构,胶结物为钙质硅质Fe质等。

(b) 粘土岩类:由高岭土等一些粘土矿物组成的,具有泥状结构的沉积岩。

固结/胶结好者为页岩 如碳质页岩 变质板岩

固/胶结差者为粘土 油页岩(黄绿色)

固/胶结好但无层理者为泥岩

 

(c) 生物化学岩类

在沉积环境中,由化学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常为单矿岩,如硅质岩白云岩等种类多,常见有:

 硅质岩:SiC2 硅质生物骨髓 深海相海底火山热泉沉积

石灰岩:海水中的CaCO3凝聚沉积形成。主要成分为方解石与稀盐酸反应冒泡。在地表作用过程中形成喀斯特地貌。

 白云岩:MgCO3 主要是化学沉积的灰岩方解石CaCO3被Mg交代所形成白云岩而致。遇HCL不起跑,表面有刀砍状溶蚀沟纹。

一般白云岩是在气候炎热,干旱条件下,海水中咸度增高而发生化学沉积。

四)沉积岩的结构

1、碎屑结构:

砾状结构 50%以上的碎屑粒径>2mm

砂状结构 50%以上的碎屑粒径为2mm—0.05mm

粉砂状结构 50%以上的碎屑粒径为0.05mm—0.005mm

2、泥状结构:几乎全部粒径小于0.005mm的粘土矿物组成,颗粒细具有滑腻感。

3、化学结构:沉积岩形成时生成化学盐类。

4、生物结构:沉积岩中含有生物遗体或碎片。

(五)沉积岩的构造

1、层理 沉积岩的物质成分、颜色、结构沿垂直方向表现出成层性,是沉积岩最典型、最重要的构造标志。层理特征受沉积环境和沉积物质来源影响。细层是层理的最小单位,它只在稳定的环境下形成。若干细层组成,层于层之间的界面称层面。根据细层和层面的关系,层理分为:

水平层理:由一系列与层面平行的平直细层组成。多形成于平静或水流平缓的环境中。

波状层理:由一系列彼此平行呈波状起伏的细层组成,总方向平行层面。

粒序层理:由矿物或碎屑颗粒的粒度有规律变化所引起的层状构造 交错层理和斜层理:细层与层有一定夹角。

2、层面构造

 波痕 泥裂 雨痕 晶体印痕

 

5-12 波痕 5-13 泥裂 5-14 雨痕

3、结核:沉积岩中聚集成分、结构、颜色等都与围岩有显著区别的矿物集合体。

4、含化石:沉积岩中含有生物化石。

C 变质岩

(一)变质作用:固态岩石在地壳内力作用下,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化学成分局部或全部发生变化,这种转化再造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如:灰岩→大理岩

页岩/泥岩→板岩

砂岩/砾岩→变质砂岩/砾岩

花岗岩→花岗片麻岩

(二)影响变质作用的因素

1、温度

温度是引起变质作用最基本、最主要的因素,大多数变质作用都是在温度升高过程中发生的。资料表明,变质作用温度变化范围一般是200-900℃

温度升高发生变质作用的方式:

1)重结晶:温度升高可增加岩石中的矿物分子运动能力和化学活性,使原岩结构构造变化而组分不变,即使原岩中没有结晶变为结晶或结晶差的颗粒变为粗大颗粒。

(2)变质反应:温度升高促使某些矿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新矿物,而化学成分基本不变。

3变形和重熔:温度升高促使岩石塑性增高,呈现各种复杂的塑性变形。温度进一步升高使岩石发生重熔。

2、压力

1)静压力:上覆岩石自重引起的,各向等同。作用结果使岩石中矿物变为密度大,体积小的新矿物。每增加10m,压力约增加2. 8大气压。

2定向压力:作用于地壳岩石的侧向挤压力,具有方向性,主要是构造力的作用造成,作用结果使岩石呈片、柱状矿物定向排列。

3、化学活动性流体

化学活动性流体是引起岩石变质的化学因素,在岩石变质过程中,它们能降低化学反应要求温度,加速反应进程,同时能与围岩发生交代作用,导致化学成分的带出和带入。

在变质作用过程中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各种因素是相互配合的,而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主导因素不同,显出不同的变质特征

(三)变质岩的结构

1、变晶结构 由于原岩在变质过程中的重结晶形成的结构。变晶结构为全晶质结构。

2、变余结构:变质程度浅,保留了部分原岩的结构。

(四)变质岩的构造

变成构造:原岩构造消失,形成新的岩石构造。

板状构造:岩石具有平行、密集、平坦的破裂面,沿此面岩石易分裂成薄板状。

片理构造:片、柱、长条状矿物平行定向排列。

片麻状构造:片、柱状矿物(深色)与粒状矿物(浅色)相间定向排列。

块状构造:矿物均匀分布。

变余构造:变质岩中残留了原岩的构造。变余杏仁构造、变余层状构造等

(五)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

1、动力变质作用

又称破裂变质作用,是地壳发生断裂,岩层错动,使断裂带两侧岩石破碎,并及因摩擦产生高温、高压,而改变原岩的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形成新的岩石的作用。动力变质作用的强弱与断层的能量有关。

2、接触变质作用

发生在岩浆岩体与围岩接触带上,主要由岩浆活动所带来的热量及活动性流体所引起的变质作用。

3、区域变质作用

是在大区域范围内发生,影响的范围可达数千至数万km以上,影响深度可达30 km2以上。常发生在板块边界附近与大断裂带附近。由温度、压力、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变质作用。

4、混合岩化作用

是由变质作用向岩浆作用转变的过渡性地质作用,当区域变质作用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温度很高时,岩石发生部分熔融。区域变质作用进一步发展,由于地壳内部热流量的增大和动力作用的增强,产生深部热液和重熔岩浆,它们广泛渗透、扩散、交代,并注入围岩中,形成变质岩基体和长英质脉体组成的混合岩。

常见变质岩:

● 依原岩类型:正变质岩:由沉积岩变质形成的变质岩。如板岩等。

副变质岩:由岩浆岩变质形成的变质岩。如花岗片麻岩等。

● 依变质作用分:

动力变质岩: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等。

接触变质岩:岩浆侵入围岩发生热接触变质,形成斑点板岩角岩 大理岩石英岩等。

接触交代变质岩:高温岩浆分泌的挥发分热液与围岩发生化学交代作用,形成新矿物。如矽卡岩。

区域变质作用:区域构造运动使古老的结晶基底或褶皱带上的岩石发生变质,形成区域分布的变质岩。如板岩片岩片麻岩变粒岩麻粒岩等。

混合岩:混合花岗岩。

作业:

1、简述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矿务组成差别。

2、野外肉眼坚定矿物的方法有哪些

六、教学反思

 一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岩石、矿物的广泛用途;另一方面是让学生树立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让学生知道岩石、矿物的作用和用途之后,意识到保护这类资源的重要性。在设计中根据教参的安排分为三个方面进行教学:1、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获得更多关于岩石和矿物的信息;2、整理所有资料,使学生对岩石和矿物的用途认识更加清晰;3、认识这类资源的重要性,树立保护资源的意识。

七、参考资料

教本:自然地理学(第四版),伍光和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参考书目:

1、《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刘南威主编,科学出版社,2007

2、《地球科学导论》,刘本培、蔡运龙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地质学基础》(第四版),宋春青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自然地理学》教案设计六(2学时)

第二章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一、教学内容

1. 构造运动的概念

2. 岩层的产状及接触关系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知识目标

了解岩层的不同产状以及岩层之间的各种接触关系进行深入的理解;对产状的性质进行理解。

2.能力目标

要求学生牢记不同产状的特征及解除关系,在野外地质认知实习时能够正确的区分出不同的产状类型,做到学以致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岩层的产状及接触关系

2.教学难点

地质构造的特征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当堂测验、教师讲授、提问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构造运动的概念

 构造运动是主要以地球内力地质作用引起岩石圈产生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1、构造运动的特点

2、构造运动的方式

二、岩层的产状及接触关系

(一)岩层产状要素

岩层是具有层状结构的岩石。岩层产状是演出的产出状态。

(二)岩层的产状类型

1、水平岩层

2、倾斜岩层

3、直立岩层

(三)岩层的接触关系

1、整合接触

2、假整合(平行不整合)

3、不整合(角度不整合)

4、侵入接触

5、沉积接触

(四)褶皱构造

褶皱变动:指岩层在地应力作用下经过变形产生一系列弯曲,仍然保持其连续性。褶皱构造基本未受外力破坏时,与地形形态基本一致,即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受外力破坏后,常呈现地形倒置,即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1、褶皱的基本形式和要素

2、褶皱的要素

—— 褶曲岩层 —— 褶曲岩层

  ——平分褶曲两翼的假想面(近于对称面),

——轴面与岩层面的交线,

转折端 ——从一翼向另一翼弯曲最明显的部位

3、褶皱的基本类型

1)按轴面产状划分:

2)按枢纽产状划分

3)根据转折端划分

4)根据褶皱长宽比划分

 

4、形成机制:

挤压构造应力作用于岩层使岩层发生弯曲,由于岩层有一定的弹性,而且构造应力作用时,地壳温度升高,提高了岩石的韧性。

 

5、地理意义

(五)断裂构造

岩层或岩体在地应力作用超过强度极限时产生破裂,其连续性、完整性受到破坏的现象称断裂变动。包括节理和断层。

1、节理:岩层两侧的岩体断裂但没有发生明显的相对位移。

2、断层:岩层两侧的岩体断裂并具有发生明显的相对位移。

 

(1)断层的几何要素

 

 

2)类型:

 

(3)识别标志

(六)岩相

作业:

1、 论述地壳的物质组成特点有哪些?从岩石的角度)。

2、 简述褶皱和断层的几何要素。

六、教学反思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

七、参考资料

教本:自然地理学(第四版),伍光和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参考书目:

1、《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刘南威主编,科学出版社,2007

2、《地球科学导论》,刘本培、蔡运龙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地质学基础》(第四版),宋春青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自然地理学》教案设计七(2学时)

第二章第三节板块构造学说、第四节火山与地震

一、教学内容

1. 地槽—地台学说的概念以及由来

2. 板块构造学说的概念以及由来

3. 火山与地震的关系及其地理意义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知识目标

要求学生了解板块构造学说以及地槽—地台学说;要求学生了解火山与地震的类型、特征及区域分布特征要求学生掌握火山与地震的关系及其地理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板块运动的历史过程和火山地震的发生过程,培养学生对板块运动和火山地震运动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由来

2.教学难点

火山与地震的形成机制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

大地构造学说是研究岩石圈的结构、形成、演化及运动规律的地质学分支学科。它的研究范围很广泛,诸如构造运动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发展规律、主导方向及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大地构造学说很多,主要是地槽地台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在大地构造学说中一直存在活动论和固定论两种说法,固定论认为:在地史中各大陆和海洋的位置基本保持不变,它们间没有相对位移,槽台学说的大部分人就持这种观点。活动论认为:在地史中各大陆和海洋的位置是变动的,它们相互间曾经发生过巨大的相对位移,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都是活动论。

一、地槽地台学说

(一)地槽

(二)地台

二、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的。

(一)大陆漂移学说

1912年德国青年学者魏格纳发表论文《大陆的生成》,1915年出版《海陆的起源》一书,第一个对大陆漂移作出了系统的论述,对海陆固定论提出强烈的挑战。

(二)海底扩张学说

(三)板块构造学说

  1. 板块边界的类型

    1. 分离(扩张)型边界 海沟

    2. 俯冲(汇聚)型边界——岛弧海沟型边界和地缝合线

    3. 转换断层型边界

    板块构造

    板块:刚性的岩石圈分裂成为许多巨大的块体,即板块。它们驮在软流圈上做大规模的水平运动,致使板块相互作用。板块的边缘便成为地壳活动性强烈的地带。

    全球板块划分

    南美洲板块和北美洲板块;

    太平洋板块;

    欧亚板块;

    非洲板块;

    澳大利亚—印度板块;

    南极板块

     

    四、火山

    1. 火山的概念

    火山是地中常见的地质现象。地壳之下100150千米处,有一个"液态区",区内存在着高温高压下含气体挥发成份的熔融硅酸盐物质,即岩浆。它一旦从地壳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火山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火山是炽热地心的窗口,地球上最具爆发性的力量,爆发时能喷出多种物质。

  2. 火山的类型

    火山喷发的方式与地壳的厚度、岩浆成分、地下岩浆库内的压力、火山通道的形状、以及喷发外部条件(海底、大陆)等很多因素有关。

    火山喷发的方式有两个基本类型:裂隙式和中心式。

    中心式又有:爆裂式(培雷火山)、中间型、 宁静式(夏威夷火山)。

  3. 火山的分布

    区域分布:

    全球有大约2000多座死火山,516座活火山。这些火山大体呈带状分布。主要的火山带有:

    (1)环太平洋火山带:有319座活火山分布于环太平洋带。我国台湾菲律宾群岛,印尼诸岛直至新西兰岛等。

    (2)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带(地中海火山带):94座活火山。

    (3)大西洋海岭火山带:42座活火山。

    我国境内分布有900多个火山锥,多属于死活山或休眠火山。活火山为数不多。主要分布于三个地区:

    (a)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上的东部地区:黑龙江——河北——广东雷川、海南;

    (b)云南腾冲(地中海火山带);

    (c)新疆至南昆仑山(地中海火山带)。

     

    分布规律:

    五、地震

    1. 地震波

    2. 有关地震的几个概念:

    震源:诱发地震的地方;

    震级:表示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为震中;

    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距离。

    3. 类型:

    4.地震的分布

    全球地震分布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全世界约80%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几乎全部深源地震都发生在该带上;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即地中海地震带意希土伊阿中等国;

    大西洋中脊海岭地震带;

    大陆裂谷地震带:一些区域性断裂带或地堑构造带。如东非裂谷红海地堑等。

     

    中国地震分布:

    华北区:东北带渤海湾至辽东半岛燕山带太行山带汾河地堑带渭河地堑带等;

    东南沿海带:

    西北区:

    西南区:云南四川西藏贵州。

     

    特点:

    地震分布与火山分布基本一致,都是沿板块构造的边界分布。

    板块碰撞活动断层的活动与地震活动密切地相关。

    5. 地理意义

     

    (1) 致灾;

    (2) 诱发其他地质灾害。如火灾水灾海啸泥石流等

     

    6. 成因机制

     

    7.地震前兆

     

    作业:

    1、简述火山的类型及其地理意义

    2、全球地震分布概况怎样􀇢

六、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七、参考资料

教本:自然地理学(第四版),伍光和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参考书目:

1、《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刘南威主编,科学出版社,2007

2、《地球科学导论》,刘本培、蔡运龙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地质学基础》(第四版),宋春青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上一条:3-大气与气候 下一条:1-地球

关闭

 


安徽理工大学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安徽省淮南市山南新区泰丰大街168号 电话:0554-6690420 邮政编码:232001
您是本站第 个访问者